生活方式的概念特性与理论功能 作为科学范畴的生活方式是一个复杂、多层次的概念,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定义表述。我们从中国问题意识出发,把生活方式置于新时代实现美好生活的社会发展目标下考量其理论功能,则需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它视为基本的社会范畴。具体地说,生活方式是研究在现实的社会结构关系和生活资源供给条件下,人们是如何通过价值选择建构自身的生活需要,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那种生活的。对于作为社会范畴的生活方式到目前是较少研究的领域。基于我国新时代的现实语境,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揭示其概念特性及理论功能。 第一,生活方式是一个具有价值属性的“意义系统”,在现实中以回答“怎样生活才是好的”问题为指向。把生活方式视为“意义系统”,是多学科共同的视角。人的生命的根本特征是从事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总是通过意义的建构在日常的、琐细的生活中获得某种生命依归的价值感受,不管其自觉程度如何。我们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但“需要”不同于“欲求”,属于文化形态,体现的是价值选择性。社会的基本价值是,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享的,追求自身幸福是人的本性,社会要高度尊重个体的生命价值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但幸福不是靠个

A.创造美好生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B.生活方式研究的最终落脚点是人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 C.美好生活能力包括从日常普通生活中获得美的和愉悦的感受、体验的能力 D.“活动”只是人的生命存在形式

时间:2024-05-02 18:16:49

相似题目